图片名称

南京日报头版——科盛环保:从【卖产品】到【卖服务】


  步入科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六合的生产基地,就像走进了试验基地。在人工挖出的河道、实验池中,国内外各种河道治理最新设备在这里进行中试,效果好的将被挑出来,再根据不同黑臭河道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改造升级,形成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。

  “过去我们是制造企业,靠开流水线卖产品挣钱;而如今我们是水处理、生态修复技术服务商,通过并购、合作等手段,世界上各种高科技环保产品都可以‘为我所用’。”公司董事长曹惠忠告诉记者:经营思路上的“突破”,让企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,去年签订单1亿多元,今年预计签单量在6亿—10亿元。

  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曹惠忠,2000年前后拉着同学和师弟下海创业,开发的第一个产品是水处理剂,应用于工业循环水处理。他说:“那会儿日子很好过,由于技术先进、产品利润率极高,成本两三千元的产品,市场价高达两三万元,而且即便这样,还比国外产品便宜三四成。”

  这样的好形势持续了五六年,公司规模冲到了省内同行业非外资类前三。但随着国内同行逐步打破技术瓶颈,竞争来了。公司意识到,仅抱着一项技术吃饭,无异于自缚手脚,寻找下一个“盈利点”迫在眉睫。他将视线投向更广阔的工业污水处理行业。

  当时工业污水处理行业已经涌入了一批“先行军”,但大都盘踞在低端市场。审时度势,公司决定借技术优势进入“门槛”较高的高难污染物处理行业。拿出“拼命三郎”的精神,团队撸起袖子,从分析检测、设备生产、现场服务……全部自己干,一步步掌握了原水处理、循环水处理、脱盐水处理、污水处理和污水回用等水处理领域的全系列“技能”。“科盛环保”的第一次转型很成功,产值很快闯入省内同类企业前十。

  但新的困惑又接踵而来。2013年前后,在离南京不远的宜兴聚集了上千家环保企业。若比成本,南京的人力、生产成本起码比宜兴高10%,而10%,恰好就是制造业本身的利润。

  公司再次预感到“危机”,决心第二次转型,放弃设备制造。曹惠忠说:“以前到我们厂来还能看到上百名工人,但现在只有十几名工人,设计、研发人员则多达百余名。”卸下制造的重担,科盛环保彻底转型为技术服务总包商,集中精力进军全新的水处理全系列业务、河道治理、土壤修复等生态修复领域,同时将公司的生产基地改造成中试基地。

  在科盛环保公司,记者看到一套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正在往人工河道充氧。给河道充氧是消灭河道“厌氧菌”的常规手段。但不一样的是,这台机器把氧气充进河道,却见不到水里咕嘟咕嘟冒气泡。“我们的气泡直径在纳米、微米级别,产生的气泡肉眼几乎看不见。气泡小的好处是,氧气可以在水中最长停留几十个小时,灭菌效果更好。”公司工程师解释道。

  这个设备并不是科盛环保原创的。数月前,通过全国遴选,公司选中北京某单位一套微纳米气泡发生设备,双方达成合作在南京进一步中试、再开发。(下转A4版)

  

 

  (上接A1版) 再过一个多月,这套为南京黑臭河道量身定制的设备即将投入使用。这些年,通过这样的方式,科盛环保在宁参与了南京六七条河道的设计、治理,以及对小南化等地块的土壤修复。

  曹惠忠透露,在科盛环保公司,有一张巨大的信息捕捉系统,和环保企业、机构、高校等对接,寻找适用的新技术。“高校、制造企业孵化了大批新技术,我们就像他们和客户之间的桥梁,通过并购、合作等方式,把新技术引入我们的中试基地再创造、再升级,最终根据订单交付标准,形成一整套因地制宜的个性化解决方案。”他说,这一合作模式填补了高校和大型设计院的技术转移中间空白,让水处理和生态修复的效果更好,也让企业从纯制造业跳出来,焕发出新的生机。本报记者 戴六华 张希